刘伯温有儿子吗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刘琏,刘璟。
长子:刘琏,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次子:刘璟,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长孙:刘廌,明太祖时袭封为第二代诚意伯。
八世孙:刘瑜,明孝宗时授处州卫指挥使。明世宗时续封为第三代诚意伯。
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
刘伯温有两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这两个人都颇有才学,可惜都没有善终。
刘琏因为看不惯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与胡惟庸结下了梁子,后来被胡惟庸逼着投井自尽了。刘璟原本能够善终的,但因为性格太过刚直,也落了个让人唏嘘的结局。
一、有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
二、简介:
1、刘琏(1348—1379)字孟藻,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刘基之长子。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三十二岁。有文行。洪武十年,(1377)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琏工诗,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著有自怡集一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2、刘璟(公元?年至1402年),字仲璟,青田(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刘伯温(刘基)之次子,刘琏之弟。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袭父爵,刘璟以让兄子刘廌。乃特设閤门使授之,以刚直闻。寻改谷王府长史。燕王朱棣起兵时,命参李景隆军事。兵败,上书不见省,遂归里。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至京,下狱自经死。福王时,赐谥刚节(一作谥忠节)。刘璟撰有《易斋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明代奇人刘伯温到底有多牛?真的是能掐会算吗
诸葛亮、张良、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出一个,老百姓都称之为神人,也就是说作为人,确实挺神的,但毕竟还是人,能掐会算的是神,所以不能算能掐会算,只能算智慧过人。胡适说:“历史名人就是一个让老百姓任意打扮的小孩。”对于刘伯温这样极其智慧的人,老百姓总愿意把他打扮的一切尽如人意,于是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都不外乎神仙下凡一类,然后,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而实际上,朱元璋遇见刘伯温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50岁的老头而已。
▶在朱元璋攻城拔寨的时候,刘伯温最“神”。
后人说刘伯温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夸张了,但他能点石成金,确实事实。在他辅佐朱元璋攻城拔寨的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导师”角色,作为一个战略家,总是能够冷静清晰地判断当前形势,他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他作为神人的地方,比如:他想到到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可能造反,也想到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内部的纪律,他制定了许许多多战争的方案,最后都得以实现,和朱元璋配合4年,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已然成为南国霸主。
于是才会有预知后世1000年的《烧饼歌》,人们愿意相信这样的神人是存在的,但他留给朱元璋的锦盒(据说朱元璋要求刘伯温将未来的预言,留下来交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打开,从而获得指引),朱允炆打开后只是一把剃刀和一串佛珠,崇祯皇帝朱由检选择煤山上吊,就说明刘伯温的锦囊实际上并不存在。▶刘伯温不是神,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仙
刘伯温的才能是不容怀疑的,他的《时务十八策》一点也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逊色,和朱元璋合作的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拽着朱元璋像那个梦想奔跑,而朱元璋也从来不脱离轨道,正是因为刘伯温那种异于常人的智慧,总是能成功的事实。
可是天下一统之后,刘伯温就不神了,原因是朱元璋开始执行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机制,尽管这样,刘伯温的诸多政策,他也小心翼翼地实践着,不然刘伯温也不会告老还乡后,还被言辞激烈的地逼回来。刘伯温虽然没有能掐会算这么夸张,但确实是个文武全才。刘伯温自小就被人高度评价,入仕后还被有识之士比作诸葛孔明。可见其才智之高。而且从他给朱元璋效力时提出的《时务十八策》更是证明了他的才能。
其文主要以《时务十八策》为例。在朱元璋尚还弱小时,就给他规划了一个发展方向。
策一:告诉朱元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要他修身修德。
策二:告诉朱元璋蒙元国运已去,红巾军又在中原,你可以先经略东南,也就是往东南发展,割据东南。事实证明这条策略非常有效,迅速为朱元璋奠定了争霸的基础。
策三:以陈涉为例,告诉朱元璋缓称王,这样不会引起其他割据势力的针对。
策四:建康为六朝古都,先占据建康(南京),以南京为依托向东南发展势力。
策五:说陈友谅杀主自立,属于篡位,来历不正,不得信任
策六:要朱元璋轻徭役,以元朝无道告诫朱元璋,得民心在着得天下。
策七:任用贤能,以桀纣为例,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士族得归附。
策八:用人不问其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予以众人,则四方有才能的人都回来归附。
策九:物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治国用人之道。后面朱元璋的职业世袭制度就受此影响。
策十:耕战一体,兵民一体。闲事耕作,战时打仗。
策十一:赋税取之于民,不能索要无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传闻中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吧。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许多书籍都说刘伯温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但我认为刘伯温只是一个杰出的谋士,只不过被后世大肆宣扬,被人们推上了神坛。所以我认为他并不是会掐算,他只是一个聪明的谋士,能察言观色,同时精读历史,从而推衍历史的走向。
聪明过人
小时候的刘伯温天资聪慧,而且非常好学,有过目不忘之能,被街坊邻居称为“神童”。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在众多童生中,刘基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对其他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在刘基手中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并且读透其精髓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足以说明刘伯温是一个聪明的人。
仕途多舛
刘伯温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元朝做官的二十多年,刘基过得并不顺心,因为官阶一直是七八品,在他的诗文中,常见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观点和理念不同的原因吧,才使得刘伯温多次辞官。后来在朱元璋手下才绽放光华。
建国谋略
在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能在紧张的军事形势下仍能冷静分析对策的刘必有其过人之处,正好这次的战争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所以刘伯温才会被逐渐神化,认为他挪动了历史的滚轮,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人们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我认为刘伯温是成功的,尽管不能掐算未来,但他用自已的智慧为明朝出谋划策,在历史交叉路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不能料事如神,但起码流芳百世。刘伯温,去掉历史的光环,他仍一个聪明的谋士,加上一点点幸运,历史长河上已然留下了他的痕迹。
历史没有真相,只留下道理!很多的历史人物都是在当时科学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加以演义,以神话传奇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所以,我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应该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夸张,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人很有才学,并且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发展的判断能力也是很高的。
刘伯温是元末明朝的浙江人,从小天赋极高,读书能做到七行俱下,而且过目不忘,十四岁时便学习春秋经书,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晦涩难懂,初学的人一般只能读通,却不明含义,可刘伯温看了几遍之后便能倒背如流,而且还能解说文义,连老师也十分佩服。刘伯温并不只读四书五经,对于兵书、天文历法尤其喜欢,甚至还学过“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被当时的人比作是当代诸葛亮。
刘伯温一直有着匡扶正义的抱负,因此当出身低微、却有着正义感的朱元璋请他出山辅佐时,刘伯温便不再隐居,而是成了朱元璋手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天下还有三股力量,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元朝,相对而言,朱元璋实力最弱。这种状况下,刘伯温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当陈友谅攻下安徽太平,即将顺流而下进攻南京时,朱元璋帐下的谋臣大多劝朱元璋避其锋芒,弃城他走,唯独刘伯温语出惊人,认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还分析陈友谅虽然兵多,但骄气冲溢,目空一切,甚至觉得“成王业,在此举”。在这种危急关头,刘伯温三言两语便稳定了军心,避免了朱元璋彻底堕落为流寇。
刘伯温李善长认妻是第几集
刘伯温李善长认妻是第二十六集
明朝初期四年,因感思刘百温立过的贡献,明太祖朱元璋命其担任国师。明太祖朱元璋与刘百温微服遇到宰相李善长的非婚生子女张虎强占民妇,刘百温为老人写了状子给了王牌,交代老人到应天府衙击鼓鸣冤。
厅堂上张虎打倒笔录污说是严刑逼供。老百姓陆续跪下指控张虎,罪证下张虎招认客观事实认可是李善长的非婚生子女。 明太祖朱元璋吃到马皇后的饭食使他想到落魄时2个乞丐做的天然珍珠翡翠白玉汤,决策昭告天下寻找亲人。
刘伯温电视剧李善长认妻是第26集。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被朱元璋称为“再世萧何”。李善长虽读书不多但善于调护诸将,因才施用。后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后拜为右相,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监修了《元史》,进爵韩国公,为六公之首,位极人臣。
有人说修故宫的有刘伯温,而故宫是永乐4年开始修的,而刘伯温是洪武8年死的,这是怎么回事
刘伯温是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早就死了。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
故宫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修的,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全就是不同时代的东西。。
都差了快50年了。。
神机妙算刘伯温所有插曲
1、人生路(2006年08月23日-2007年11月16日)作词:江志丰,作曲:江志丰。演唱:方瑞娥、高向鹏
2、前途(2007年11月19日-2008年3月12日)演唱:翁立友
3、片尾曲一生中爱你尚深作词:俞隆华,作曲:俞隆华,演唱:俞隆华
4、退路作词:张燕清,作曲:张燕清,编曲:张振杰,演唱:林姗
5、云罩月歌:龙千玉
4、千年万年作词:黄明洲,作曲:黄明洲,编曲:张振杰,歌:蔡小虎、龙千玉
5、力量歌:林姗
6、走马灯的爱情作词:王文忠、陈泰山,作曲:金泓,编曲:尤景仰,歌:黄思婷
7、袂冻无你作词:杰米,作曲:杰米,歌:龙千玉、蔡小虎
刘伯温祖宅
刘伯温故居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明史·刘基传》记载:
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
刘基晚年告老还乡居住的地方就是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的住宅,1375年4月16日他在这里逝世,真称得上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
刘基故居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故居和诚意伯庙、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墓)、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等人文景观,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整体的刘基故里景区。
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提前隐退,而遭到朱元璋的诛杀呢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
大明朝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诸葛亮多大的才华也就是三分天下而已,刘伯温却能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更胜诸葛亮一筹,朱元璋也把刘伯温比喻成大明的张良,可见老朱有多么看重刘伯温,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当世豪杰也是难逃朱元璋的屠刀。
刘伯温真的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作战的时候根据刘伯温的计策,避免两线作战,把陈友谅张士诚等起义军各个击破,帮助朱元璋制定灭元的方略,使大明统一天下。
刘伯温还帮助朱元璋收拢人心,使四海之内对于朱元璋都心悦诚服。刘伯温看人很准,朱元璋向刘伯温咨询谁适合做宰相,朱元璋提出的人选比如杨宪、汪广洋、胡维庸都被刘伯温否决了,而后来也验证了刘伯温的预言,这些人都没有能够善终。
后来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人去给刘伯温送补药,这个人正是被刘伯温否决过的宰相胡维庸,刘伯温吃完这服药就病情加重,不久死去,后来,害死刘伯温也成为了胡维庸的罪状之一,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到,其实真正的幕后主使者应该是朱元璋,他不是不知道两个人的矛盾,却偏偏要拍胡维庸,刘伯温在朝廷的地位谁不知道,要是没有老朱的默许借胡维庸两个胆子胡维庸也不敢谋害刘伯温,而且以后这又恰恰成了胡维庸的罪状,老朱一石二鸟之计真是玩的太妙了。
刘伯温必死,他那么大的才华谁敢留着他,他帮你你当皇帝,他害你你恐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朱元璋肯定非常忌惮他。这个也是有先例的,当年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勾践立刻杀死文种,就是害怕这样的大才子有一天会反叛自己,所以疑心如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刘伯温。
还有一点,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首领,朱元璋是淮西出身,两派在朝廷上搞党争,党争对于国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刘伯温若死,浙东集团群龙无首,党争自然就不存在了。
刘伯温一死老朱省了很多麻烦,还顺便附赠胡维庸一个罪状,对朱元璋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何不提前隐退?而遭到朱元璋诛杀呢?
您好,我是野史官人
刘伯温作为明朝著名的开国名臣,刘伯温可是被人称为定国神谋,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这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现在甚至有不少算命的都会打刘伯温的旗号,说自己师傅源自于刘半仙一脉,生前身后几百年没有推不出来的。而这个睿智的刘半仙,最后结局却是种种计算也跑不开朱元璋清算的魔爪。朱元璋掌管天下后,给了诸多开国将领公爵之位,但偏偏不肯给刘伯温一个好点的爵位,而且还给了一个明显就能得罪许多同僚的官位,让他去监察满朝文武。而刘伯温性子本就刚直,因此这活没做多久就惹了不少勋贵高官。
过了几年,刘伯温也觉得自己越干越累,他深知已经不能再留在朱元璋身边了,打算就此隐退,平安度过余生,但是他走之前还在劝说朱元璋不要让胡惟庸当丞相,但朱元璋偏要让胡惟庸坐上丞相位,胡惟庸本来就和刘伯温不对付,这下更怨恨刘伯温了。果然在不久后,胡惟庸就给刘伯温下套,诬陷说刘伯温故意占了一块有王气的土地,摆明了心存不轨。这种话让本来就畏惧刘伯温的神机妙算的朱元璋更是恐惧,用计把刘伯温逼了回京。
这次回京刘伯温清楚自己怕是命不久矣,果然他回京不久之后就病重,朱元璋就趁机派遣胡惟庸送药,刘伯温喝下药后就撒手人寰。
这次事件把最大的嫌疑也撇给了胡惟庸,但是哪怕是一个傻子也能看出朱元璋在这事件里扮演着什么作用,胡惟庸顶多就算是在推波助澜,而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没有朱元璋的默许,哪怕是给胡惟庸一百个胆子也不敢用这种如此明显的手段谋害开国功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刘伯温到底有多么忌惮,毕竟刘伯温这个人太厉害了,甚至自诩为比诸葛亮还厉害。
刘伯温手上也没有太多的把柄让朱元璋公然对刘伯温下狠手,只好假借其他手段暗地毒杀。
刘伯温平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而且他也不是那种不知进退不知好歹的莽夫,更不缺乏急流勇退的决心,但是就是这样最后依旧被谋害毒死,这只能说是开国功臣的悲剧吧。
刘伯温为何不趁早隐退呢?不是他不想,是他不敢,毕竟留在皇帝眼皮底下,被监控着反而更安全些,而他的儿子也被明成祖朱隶杀死,也就是斩草除根吧。毕竟刘伯温名气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