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歌唱类选秀节目式微
明星真人秀又开始霸屏
曾有人质疑
那些最火的综艺节目多以
明星勾心斗角在世界转角遇见爱,尔虞我诈为卖点
不仅毫无内涵,还容易“教坏小孩子”
中国真的没有优秀的综艺节目了吗?
不!
春节时火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个不服!
参赛选手武亦姝始终以淡雅如菊的姿态、温柔有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隽永优美的古典诗词,获得观众青睐;主持人董卿落落大方完美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档节目也将中国古诗词等传统文化“重拾”,带进市民生活。
而就在上周末,因为《中国诗词大会》二次爆红的董卿华丽转型,身为制作人,给观众带来了又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朗读者》
周六刚播出便获得众网友连连称赞“这才是央视正确的打开方式”,其豆瓣评分高达9.3分,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该节目有可能成为又一现象级文化类节目。要知道,收获满满赞誉的《中国诗词大会》豆瓣评分,也只有8.5。
你有多久没朗读了?很久了吧?
因为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
但阅读属于每一个人
“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
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更多的时候
它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
在预告片中,董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诉说着当今我们生活中朗读的缺失。
第一期节目中,伴着李云迪潺潺的钢琴演奏,安安静静地,6组嘉宾依次登台朗读。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濮存昕借老舍散文感怀曾经改变自己一生的人,记忆在朗朗读书声里愈加清晰。“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朴素的夫妻对念着朱生豪的情诗,那一刻他们眼里只有彼此。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书有万万千。如何让一颗颗为同一段文字触动过的心跳动到一起? 《朗读者》 探索的或是这样一种方法———以朗读作船,领我们航行在文字的海洋中,直到一叶叶扁舟联结成网,不再是孤岛。该节目主持人、制作人董卿说:“朗读”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读是传播文字,人是展示生命。“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
前世界小姐张梓琳为女儿朗读
不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只用一段声音,朗读一段文字的朴素方式,难怪有人说,这才是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这类节目的高关注度、高收视,也预示着好的文字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起人类共同的情感家园。
跳出声音标准,读有故事的文字
昨晚登场的“鲜花山谷”夫妻,丈夫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带着鲜明的南方发音,妻子的朗读也毫无抑扬顿挫,但谁都能在他们相视一笑、相拥一抱里,读懂朱生豪情诗里所写的“醒来甚觉爱你”;谁都会向往丈夫为妻子种植下的那一片山谷里的桃花源。
“选谁来读? 艺术家、演员当然可以。但他们不足以涵盖社会各界、各年龄段的人生感悟。总导演刘欣告诉记者,生而为人的情绪人尽皆有,请社会各个维度上的人群来分享打动过他们的文字,这比艺术性地演绎更能传递共情。
董卿与鲜花山谷夫妇
“鲜花山谷”夫妇台上念情诗,台下是20年的相濡以沫,其间有毋庸置疑的爱情。而今日艺有所成的著名演员濮存昕,他带来的散文与故事,则属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时候有绰号‘濮瘸子’,直到小学三年级还踮着脚走路。”鲜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荣国威”的大夫,医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赎了一颗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当濮存昕从老舍散文里遇见那个改变作家的宗月大师,“便如同看见了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荣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
从这一角度看,《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人世间一切温暖的共情,亦即董卿所说的“文化情感节目”。
由一段文字,打开大千世界
既然邀请的嘉宾源自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么这些人所选读的文字,大约也可拓宽一档综艺节目所能展示的生命的宽度与浓度。而此时,朗读可以隐去,仅仅作为主人公的人生注脚,为观众打开大千世界。
围墙外是炮火隆隆,围墙内有人生的初啼。这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真实经历,3年来不曾远走。而她的另3位同伴,在阿富汗、南苏丹、尼日利亚、南非、马拉维等地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当太多战争中降临的“生”给“死”带去希望,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恰如其分,“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永远被禁止……”
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追忆往事,曾用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
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译作等身,《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不一而足,他还荣获过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昨晚,当他的故事展开,朗读成为配角。他的学生们,有些已是各地方外语专业院校的掌门人、教授,有些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赶来,许老与弟子相逢舞台,毛泽东诗词、李白唐诗、莎士比亚经典追问共冶一炉———那片段里,用朗读的方式向老师致敬的学生们固然可爱,而真正可敬的却是朗读的聆听者许渊冲。
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此刻,《朗读者》的声音是中国的声音,延绵着五千年的文脉风雅,囊括了万家灯火的喜乐悲欣,对于听者是何等的幸运和不易。
据节目组透露,未来几期,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艺术家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将先后应邀朗读,带着那些曾让他们不再彷徨的文字,引人们走向不再孤立的大千世界。
《朗读者》第一期完整视频
其实,最初刚听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小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另一档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在《朗读者》之前,也创下了豆瓣国内综艺的评分的最高峰!至今仍有9.0分。(曾经到过9.4分)
请允许小文再来安利一下这个节目
同样作为一档“慢综艺”,《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朗读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 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张国立、何冰、归亚蕾、张涵予、王耀庆、徐涛、林更新,蒋勤勤……读信的明星,有功力深厚的老戏骨、话剧台柱子,还有敬业的青年演员。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此档节目被正如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让浮躁的心在文字中沉静”。
举小文最喜欢的一段作为栗子
《见字如面》第一期中,有这样的两封往来的信件,来自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和中国绘画大师黄永玉。
视频:张国立王耀庆读黄永玉与曹禺往来书信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曹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的仰慕倾心“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更在信中诤诤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曹禺接信后,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同阅读。最后还把那用毛笔写就的9页长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
十三天之后,曹禺更是很快回复了一封长信。感谢他的坦率和真诚。并由衷地希望:“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黄永玉的读信人,是台湾演员王耀庆。看上去温文儒雅的他,一站在话筒前,立刻变得慷慨激昂。言语之间都是对这位忘年之交的恳切心声。尤其是那句: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如非知己,何人能够做到。常年活跃在话剧舞台的王耀庆,被人称作「 千面型男」。他的读信画面感很强,入木三分。
和王耀庆相比;张国立则完全显露了曹禺沉着睿智的一面。台词功力爆表。一句“射中了我的要害”,内心的五味陈杂立现。
而张国立演绎了曹禺的回应,那种被后辈如当面呵斥一般的责问,曹禺非但没有生气,还将这封信表框起来,放在家里,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被势位所误,就拿出来看看。
两位赤诚相见的忠直之言,在张国立和王耀庆一来一往的演绎下像一出话剧一样被演活了,两位大师之前之间的坦率与真诚、相互之间的赤子之心,似是就在眼前,历历在目。
就是这一段演绎让小文“入了坑”,一口气又听了好多信……
蒋勤勤读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归亚蕾读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后来又读蔡琴写给已故爱人杨德昌的信——《让他活在我的歌声里吧》
还有曾经凭借《三体》,拿下雨果奖的亚洲第一人——刘慈欣留给女儿200年后拆开的信。
而在李小龙给妻子琳达的信中,王耀庆又化身一代武道变革先驱。那初出茅庐的傲气英气,王耀庆可谓模仿得惟妙惟肖。(小文私心多放一张图)
清朝缉毒英雄林则徐,在被贬至边关时,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而《湄公河行动》中的缉毒英雄张涵予,正好读他的书信。
节目里,还有张国立扮演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恪守尽责坚持上课不请假。
有林更新代入秦军,念下中国至今可寻到的第一封家书。战乱时期,充满了前线的士兵对家里的真情流露。
没有装×的假文艺范,节目把古汉语的书信翻译成了大白话,保留了文言文的字幕,这是一个把历史和人文生动地放在现代人面前的良心节目。
纵观这些节目的热播,观众注意力的转换,或许是一个信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化消费的现状与未来。
“慢综艺”走红,让文化浸润心灵
文丨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综艺节目厮杀甚为激烈的第一季度,央视在周末开播的《朗读者》别具一格,24小时内,豆瓣评分已达9.4。
稍留意即可发现,近来“刷过屏”的综艺节目不止《朗读者》。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诗词热尚且滚烫,年初时台网两端同播的《见字如面》至今还在朋友圈引发讨论。若要为这些节目寻找相通之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用“慢”来定位,“满荧屏都是明星玩游戏的氛围里,这些节目都是慢下来、静下来,读信、背诗、朗读,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
“慢综艺”何以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从社会学角度剖析:“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流行一次性消费的社会,一颗颗曾经平静的心不再平静,这一切在多如牛毛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得到最典型的反映,一切为娱乐而娱乐。然而,越是烦躁不安,人们越是从内心渴望———匆忙的脚步能等一等滞后的灵魂。”正是如此背景下,具有创新性的“慢综艺”生逢其时。
何妨“慢”下来,文化可以浸润心灵。
人可“腹有诗书气自华”,节目也能凭文化底蕴“不喧哗,自有声”
《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热议时,被提及最多的一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某种程度上,做事与做人是相同的,这几档“慢综艺”也是凭文化底蕴做到了“不喧哗,自有声”。
按播出平台论,《见字如面》的走红不那么容易,它藏身于浩瀚的网络平台,后又落户二线卫视,从传播角度看,缺乏先天优势。但它的底气与《朗读者》一样,也是栖息在了文化之上。当网友偶尔从朋友圈里看见书信“单曲”,其中浓郁的人文气息,吸引他们进而搜寻更多书信。这些“见字如晤”的书信,由古至今,从文学艺术界到普通百姓家,皆有涉及。目前可寻的中国第一封战地家书,韩愈“致友人书”,李白“求职信”,萧红写给弟弟《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曹禺与黄永玉来往的学术之交,刘慈欣写给200年后女儿的信,凡此种种,既在历史与书信中传递脉脉深情,又何尝不是在打捞优秀传统文化,呼唤朴素的认真阅读。
契合观众的情感需求,抚平焦虑寓教于心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遇见爱并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解。《朗读者》首播后,观众纷纷留言“遇见多年前的自己,遇见内心深处的自己,遇见未来希望所能成为的自己”。章友德为这些自发的社会传播找寻内在动因,“当节目不再是单纯消费明星的快餐食品,而是努力用感人的故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世界文学养分以满足观众时,观者的收获是传承文化和伦理价值,也是打开眼界与心胸。而这些恰能帮助我们构建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以免在物质丰盈的时代出现精神贫血。”
遇见一位贵人的恩,遇见世界另一端的伤,遇见儿女的疼惜,遇见新生命的惊喜,遇见深情的爱人,遇见交融的文化———这是《朗读者》首期节目的内容。如果说《见字如面》是演员在朗诵中饰演别人,那么《朗读者》便是各界人士通过文字来引发普通人共鸣。尹鸿说,若是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柳传志给儿子的婚礼致辞能打通他的共情。“‘慢综艺’传达出的安静、严肃、诚恳,其实与人们的情感需求高度契合,是我们时代发展对文化节目提出的新境界要求。”他认为,关注内涵、讲究格调、偏重内心诗意的文化类节目,能让人内心更充实,“寓教于心”。
更多人对许渊冲所说的人生格言心生憧憬,“生活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活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这话,奇妙地让焦虑的心平静下来。而重归传统、宁静的“慢综艺”,也正以深沉隽永的特质启发着电视人。
(原文有删节)
不喧哗,自有声
为这些让文化浸润心灵的节目点赞
据文汇报王彦、独立鱼电影、腾讯视频等综合编写
编辑丨蒋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