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丫山“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四不像中特图2024,在何湾镇丫山村丫木脚自然村世代相传,距今已有190余年。据《南陵县志》(风俗篇)记载:“报赛酬神,专演十兽灯,始于道光,盛行西乡”。“十兽灯”的形成,主要受龙、马灯影响,通过口传心授,不断完善,自成体系。“十兽灯”以地方戏剧服装、头饰、道具及戏剧人物脸谱为基调,以神话传说中的“十兽”为蓝本,以民间歌舞为依据,脸谱化妆独到,十兽灯具怪异,歌舞独特,在安徽乃至全国民间灯会中极为少见。
“十兽灯”用竹蔑扎成,宣纸糊裱、彩色纸剪刻,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分别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贪(tan)、犭孔(hou)、谛听、四不像、龙等10种,另配有彩云8对。玩灯的主要演员有20人,连同其四不像中特图2024他配角共约50余人。演员扮成《三国》或《封神榜》中的人物,主要演出“三结义”、“过五关”或“文王访贤”等情节片断。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以“翁捕蚌精”、“三丑会”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词方言浓厚,别具一格,由锣鼓唢呐伴奏,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一曲梅”等。
“十兽灯”集脸谱艺术、戏剧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绘画艺术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唱的是歌,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十兽灯”古朴雄浑、怪异清新、意境深远、栩栩如生、雅俗共赏,充分反映四不像中特图2024了当地民众对天地、神灵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誉为原始舞蹈的“图腾”。
二、名称由来
“十兽灯”的名称,来源于《封神榜》中的神兽。十兽骑手一般都是青少年,演不同的戏本,骑手化不同的脸谱,着不同的戏装。如演《三国演义》,赵子龙骑麒麟、周瑜骑独角兽、曹操骑四不像、诸葛亮骑白象、刘备骑龙、文丑骑犭贪、颜良骑谛听、周仓骑犭孔 、吕布骑青狮、关羽骑黑虎。不论演什么戏,只是变换脸谱和服装及人物使用的兵器,十兽所象征的意义不会变:如麒麟象征祥瑞,犭贪 表示凶猛,独角兽表示正直,四不像表示雄心,白象表示温顺,青狮表示忠厚,谛听表示智慧,犭孔表示勇敢,龙表示强悍,黑虎表示仁义。
三、“十兽灯”表演
“十兽灯”表演分为“天上”和“人间”两个部分(现部分失传)。
“十兽灯”配以十名骑手,再配以“八仙”舞云,名曰:“天上”。
“旱船”、“三丑会”、“王孙公子”,“翁捕蚌精” 名曰:“人间”。
表演时天上“八仙”持云与“十兽骑手”绕场翩翩起舞,“云”与“兽”时合时分,合时云兽相伴,兽兽相亲,跑兽穿花,云翻十字,但互不碰撞。其舞姿矫健,令人目不暇接。分时“云”行八字套路,还不时的用云朵排列“天下太平”等字样。“十兽”行“兵分两路”套路,逐一亮相与观众,待舞完 “满堂红”、“套环”、“剪刀形”、“对马”、“满天星”后,再由人间“点大麦”和“翁捕蚌精”登场表演。“点大麦”和“翁捕蚌精”两个喜剧故事,富于生活气息、诙谐风趣,尤以老翁表演舞蹈难度较大,规定动作有根据锣鼓节奏的仰额、塌腰、曲膝、下蹲,除此之外还穿插幽默滑稽动作走“八字”等,直到整场表演结束。
“十兽灯”音乐
“十兽灯”表演有两支锣鼓队共计15人组成,外加1名护鼓人。锣鼓是丫山“十兽灯”表演时最主要的打击乐器,主要乐器有大锣、鼓、小锣、大钹、小钹、大镲、小镲。
锣鼓队既可坐打,也可行敲,既能烘托“十兽灯”的表演气氛,又能与十兽舞蹈配合得十分默契。在丫山,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锣鼓打击曲调,依据“十兽灯”舞蹈进行,如行进路上一般敲打“游马”、“四边形”;到达演出地敲打“长锤”、“大开门”、“小开门”;舞蹈开始敲打“尖锤”、“路锤”和“急急风”等。两支锣鼓队交替敲打,衔接通畅。
“十兽灯”表演时,唢呐与锣鼓齐鸣。唢呐也可单独为“十兽灯”舞蹈伴奏。所吹奏的曲牌有:(1)将军令;(2)朝天子;(3)小柳叶;(4)一枝梅;(5)万年欢;(6)叹春;(7)大开门;(8)小开门;(9)老行调;(10)行曲等。唢呐是“十兽灯”演出的主奏乐器,共有4支,长、短各2只。
“十兽灯”表演时分坐奏和行奏,唢呐的吹奏技巧性强,一般由技艺娴熟的师傅掌握主奏,伴奏由徒弟及副手担任。
图文来源于:南陵县文化馆
文 / 汪天友 图 / 杨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