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生都在辅佐刘备打天下吗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诸葛亮的心态,而在于汉时期的整个社会文化。经过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社会精英教育都偏重于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皇权的地位更加明确的加以界定,认为皇权是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儒,既然他是大儒,那么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儒家思想必然在其内心以及行为上打下很深的烙印。
刘备姓刘,是皇亲,那么在当时学士的眼中,他的地位是高贵的。当汉献帝被曹丕避死之后,皇叔刘备就有资格继承大统,资格是合法性的,不容质疑的。刘禅就更不用说了。
忠孝仁义在那个时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观。
放在当代,社会更加重视人性。所以才会对古人的行为不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了,人总是要去适应环境的。
刘备不是小人,你见过哪个小人如此多人追随,五虎上将誓死效命,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2.刘备个性并不懦弱,反而有情有义,甚至有暴躁的一面,你所说的懦弱只能用来描述演义版的刘备,用在历史上的刘备身上是万万不可的,鞭打督邮实际上是刘备干的,火烧博望也是刘备干的,不信可以去查史书。
3.徐庶进了曹营以后并没逃走,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4.庞统并未设计自杀于落凤坡,而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5.借光复汉室之名,行自立之事,这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曹操还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能说明问题。
好,现在开始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是榜样,是标尺。这个榜样和标尺,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在诸葛亮这样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
第二,诸葛亮的理念。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以法辅德,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齐注定不会长久。除非一方只领薪水不干实事,但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他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
一个人做什么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内因,在于其为人,在于其理念。可以说,以上两点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三,刘备的魅力。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于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
辅佐刘备(公元207-223)辅佐刘禅(公元223-234)其中,
刘备:17年
刘禅:10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年),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并获胜。
建安十四年(209年),29岁,诸葛亮任刘备军师兼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211年),31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34岁,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二十年(215年),35岁,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38岁,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221年),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223年)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二年(224年),44岁,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三年(225年),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但并未开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或小故事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先秦·佚名《六亲五法》
解释:应该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按照治国的要求治国,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
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
汉末刘繇之子
刘繇有3个儿子。刘基、刘铄、刘尚。
刘繇身后留下了三个儿子,都受到了东吴的厚待,特别是长子刘基,深为孙权所器重。一次大暑时节,孙权在船上宴饮,突然遇到雷暴雨,孙权命左右撑起盖伞遮雨,还特地命人给刘基也撑上一把,而同船的其他大臣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后来孙权还让四子鲁王孙霸娶了刘基的女儿,与刘基结成了亲家,恩宠一时无两。刘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铄、刘尚,也都被孙权封了都骑尉的官职。刘繇失于孙氏,子孙却得于孙氏,他若死后有知,也当含笑了。
子嗣:刘基、刘铄、刘尚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
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他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此后,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时年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