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而无不思
“无思而无不通像男人一样思考,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一句有点《道德经》里“无为而无不为”像男人一样思考的意思。“无思”,是像男人一样思考我们本然的一种状态;“无不通”,则是我们遇到外界刺激后正常的反应。如果反应准确、恰当,时时通、处处通,那么像男人一样思考你的境界和能力就非常强。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的反证。这里的“不思”和前面“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的“无思”是两个概念。
“无思”是指我们思维的本体,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当我们处在一种非常静的状态中,当我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就像我们早晨刚刚醒的那一瞬间。如果还没有醒,那自然什么都不明了。也许在座有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清晨刚刚醒来的时候,念头还没有产生,而周围的一切你都知道,但是你的判断力还没有发生作用,比如今天要不要去上班?今天要不要去会朋友?等等。总之,这个时候你的思维还没有发动,对于周围的一切你心头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意识还没有对此加以分别。在这种状态下来,体会“无思,本也”就比较容易。有些朋友通过参禅打坐,并借助观想、呼吸,一段时间后,突然一下就进入到一念不生,对周围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思,本也”。前面说过“寂然不动者,诚也”,其实,“无思”也就是“诚”的状态,就是我们思维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真正的心体。
“不思”则不然,它可以说是一种懒惰的状态,是无思的一个消极作用。其实,周敦颐先生在这里,是要我们勤思,要勤于思考,要勤于思维,要用我们的真心来体会万事万物,要把“思”的功夫下到位。
现在很多参禅修道的人,往往很容易把“无思”和“不思”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认为自己参禅修道打坐,就是应该百不思、百不想,以为进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这才是对的。但实际上,这已经落入到顽空、死水一片的偏颇状态中去了。禅宗讲大机大用,那就应该达到这里所说的“不思则不能通微”,即勤思入微。如果你在这方面一旦懒惰,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思,那么你对事物的理解,对事物的判断,对事物运行发展的方向、规律等等,你就不能明了,以至于无法把握。这就陷入愚痴之中了。
当年临济祖师撒手西归,在弥留之际,在众弟子的请益下,留下一首偈子作为临终开示: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什么是沿流不止?就是我们的意识之流,它就像河流一样,连绵不断。有些人想学道,想空掉,怎么个空法呢?这里也在问,沿流不止问如何?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意识不听我们的指挥,它始终都在流动,怎么办啊?这里临济祖师接着开示道:“真照无边说似他。”念头来了,不要刻意去管它,等它各自走,但是你的心头,你的一念之诚,是有它的作用的,你只须看着、观照着它就行了,这种观照的作用是无边无际的。比如我们此时起了一个念头,我们的心是知道的,念头是一个客体,知道这个念头是我们心的主体。这个主体就像灯一样,它具有照了的功能,它能够照见周围的一切,也就是说真照是无边无际的。
为什么说这个真照无边的本体,是离名离相的呢?正是因为它是无思的,我们这个无思的本体虽然能照见一切,但如果要给它画一个具体的相是不可能的。
我们一说到“无思”,有人脑子里面马上就在想:什么是无思?是没有思维吗?可是不管你如何思维,如何定义,都会发现那是错觉,都会发现要找这个思维的本体,你是找不到的。因为你一找,就思了嘛像男人一样思考!所以它就是无形无相的。“吹毛用了急须磨。”当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心头产生了念头,当事情结束后,不留下它,马上回到无思的状态。不断的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心不断地处于一种空灵流通的状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哪怕就是芝麻大点的事情,做完以后都不能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不能让它把自己的心遮蔽了,随时要把自己的心清空,使自己的心处在最优化的状态。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如果做到这样那境界,就会非常高了,达到了儒家所说的圣人的境界。“不思则不能通微”,如果一念不起,那么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细致入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如果你没有理性的思维,没有产生睿智,那么就不可能通达无碍,在面对纷纭的事物时,你就不能游刃有余,就不能一下抓住事物的关键。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前面所说的“无思而无不通”就达到了圣人境界,那么,圣人境界又产生于哪里呢?就产生于“通微”,即对最微细之处都无不通达。什么是最微细之处?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起来好像可有可无,觉得没什么嘛,都是烦琐之事,其实,这都需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去观察,去体会。所以“通微生于思”,我们对最微细的事物之所以能够通达,还是来源于我们最初的念头,最初的思维。
卧轮与惠能
再往下看,“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这在我们第三章谈“诚、几、德”的时候就谈过了,吉凶之机就在我们一念初生、刚刚萌动之时。《六祖坛经》里讲有一个卧轮禅师,他修行很多年,自认为修行很好,见地很高,说了一个偈子: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个意思是说,我卧轮和尚的功夫已经很深了,“有伎俩”就是有水平嘛!什么念头我都能把它断掉,自己始终都处在空性的状态中。任何事情来了,无论什么声色犬马之类,总之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动心,我就有这种本事,我就有这种定力。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菩提在一天一天地增长。六祖听了以后,就回应了一个偈子,完全就是针对卧轮和尚来的。六祖的偈子是这么说的: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我惠能没有什么本事,我心头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庙子里面当主持,有很多事物需要自己去管,去处理;经常有人前来请法,我也要讲;还要和地方的官员交往,《坛经》也是在韶州韦刺史的支持下讲的嘛!总之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说什么就说什么。面对外部纷纭的事物,我的心不断起起落落,这件事情来了,嗯,我的心起来了;这件事情结束了,嗯,我的心落下了。下一件事情来了,嗯,我的心又起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对于自己心头的菩提,管它长不长呢,根本就不用管它。
这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我们是像卧轮和尚那样有意压抑自己的思维呢?还是如六祖一样,使自己处于一种道法自然的状态呢?通过对这两首偈子的揣摩,我们就应该有所感觉了。所以,对于“无思”和“思”,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混淆了!无思,并不是要我们不思。“无思”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的状态,但是这个本来面目要发生作用,这样你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算得上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如果你让自己这种“无思”的本来面目,处在“不思”的状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顽空”的状态,那就毫无生机了。
这里,我们把“无思”和“思通”,参照着禅宗公案一起来体会,可能大家会更清楚一些。当然,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恐怕卧能和尚的境界都还达不到,更不要说惠能了。但不管怎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定力上多下些功夫,对自己还是很有好处的。六祖大师之所以能“不断百思想”,并且“对境心数起”,那是因为他“真照”的功夫始终没有丢,自己的本心始终没有被遮障,对于每个念头,都知道它从哪里来,也知道它到哪里去,它会产生什么作用也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真照”,对一切都能照了得很清楚。
我们一般人就没有这样的定力,比如有人给你说哪只股票好得很,买了肯定赚,呵,立马就跑起去买了,根本就没有细加分析,听到风就是雨,那么,你真照功夫就很差了。所以,当重大事情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放一放,让自己的心多保持一段空灵的状态,用上自己的真照功夫,就会有智慧去面对身边的麻烦事。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