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你知道他晚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
孙耀庭被称作是我国最后一位太监。他的一生,经历、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晚年的孙耀庭,在北京独自生活,因为身体上的原因,他行动不便,国家给他派了一位专人来照顾他的日常生活。通过孙耀庭的一生,我们可以窥见许多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另一面。
1902年,孙耀庭出生在天津静海县的一个困难家庭中。他家一共有四个男孩子,孙耀庭排行第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孙耀庭的父母经常为了生计犯愁。
刚开始,孙耀庭的父亲靠给村子里的私塾先生种地为生,顺便也可以让孙耀庭去上私塾,学习一些知识。可是过了几年,连私塾先生的生活条件都不好了,他辞退了孙耀庭的父亲。
为了让一家人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孙家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孙耀庭送到皇宫里去。其实,决定送孙耀庭进宫,不仅因为他读过几天书,脑子比较活泛。还因为孙耀庭羡慕“小德张”,希望可以向他一样,成为宫里的红人。
“小德张”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小时候因为家贫而“净身”,入宫后深得慈禧喜爱。因此成为了那个年代,贫穷人家理想的“榜样”。
由于家里穷,孙耀庭的“净身”手术都是他父亲给做的。可以当孙耀庭做完手术,经过了身体恢复期后,却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溥仪退位了。
皇帝都退位了,太监更不能有出路了。无奈之下,孙耀庭只得待在家里。可是因为他做了手术,身体已经不能再承受重体力的劳动。
事情在他15岁那年,发生了转机。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了,但在紫禁城内依然需要太监。后来,在他家亲戚的介绍下,把他送到了醇亲王府,让他给载涛贝勒当差。
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孙燿庭因家庭困难,被孙家于1916年送进紫禁城,当上太监,时年15岁。
多年的太监生活,他目睹了末代清王朝的腐败与奢靡,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无依无靠的他受到政府的优待,每个月都会得到政府的相应的补助,这段时间一直在广化寺居住。
晚年的孙耀庭回忆自己的一生,十分感慨,从家庭困难被迫进宫到成为皇宫里的被奴役小太监,再到解放后,他见证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也見证了新社会人人平等而出现的勃勃生机。
他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他的回忆录与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成为了我们了解那段特殊历史详实的佐证。
太监作为帝制时代的受害者,不仅无法享受正常男人的生活,并且终身活在卑贱、耻辱当中,恐怕至死都无法解脱。根据现有史料来看,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是孙耀庭,那么他有着怎样奇特的一生?
01 还没入宫大清就亡了
孙耀庭,1902年生于直隶省静海县西双塘村,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二。孙耀庭出身贫农家庭,全家只有7分地,根本不足以糊口,父亲只能给村里面的塾师做佃农,并以此来勉强谋生。孙耀庭幼时,曾在东家的私塾中免费就读4年,由此颇能识文断字。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东家的破产,孙家的境地一落千丈,很快便沦落到靠乞讨度日的窘境。
清朝太监剧照
孙耀庭的父母不忍心让儿子跟着他们饿死,穷极无奈之下,便决定把他送进宫里做太监。不过,孙家一贫如洗,根本凑不够钱孝敬宫中的敬事房,因而无法给儿子做正规的手术,只能在家中自行阉割。孙父根本不懂手术流程和防护事项,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结果手术引发的巨大疼痛令孙耀庭陷入昏迷,整整三天后才苏醒。
02 太监生涯
感谢头条邀请:孙耀庭当了8年太监,离开皇宫后因没有谋生技能只能做些零工和捡废品来生活。解放后政府每月给孙耀庭发放生活费并安排了工作,由此他生活质量被提升,晚年生活也有所保障,后来在1996年94岁时逝世。太监出宫后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因为没有儿女给他养老所以一切事宜都得自己来。孙耀庭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太监也同样如此,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详细描述了他的人身经历并在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孙耀庭原名留金,出身于天津市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里生活贫困并且兄弟姐妹众多,他的父母无力抚养孙耀庭,无奈只好把孙耀庭送去当太监。当时在孙耀庭净身之后,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了,孙耀庭以为自己不能当太监了。好在溥仪虽然宣布了退位诏书可依然要享受皇族的待遇生活在皇宫之中,依旧需要在婢女太监伺候,孙耀庭最终还是顺利入宫当上了太监。
能当上太监对于孙耀庭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至少能够温饱不会饿死。对于孙耀庭本人来说他从此成为了一个不健全的男人,变成了世人口中的阉人。后来好景不长由于冯玉祥倒戈进京,皇帝溥仪被逐出了皇宫紫禁城,而孙耀庭也只能离开皇宫了。虽然后来又侍候了皇后婉容一段时间,但等到皇后婉容去找溥仪后孙耀庭的太监生涯最终也结束了。
提起太监,大家的刻板印象都是不是什么好人。中国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太监,但真正是属于十恶不赦的太监其实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太监都是普通的贫苦百姓,因为家境贫苦被迫无奈净身入宫当太监。目的只是为了寻求一份差事能够活下去,所以大部分太监他们的生活其实都是十分辛苦的。孙耀庭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太监,在他是逝世后太监这个群体也就全部消失了。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太监做了皇帝
中国历史上没有太监在活着的时候做皇帝,死后追封的有一位,就是东汉的宦官曹腾,他孙子是曹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被追尊为高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监。
曹腾的名声没有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太监那么广,最大的成就就是拥护汉桓帝为帝,封为费亭侯,后来由养子曹嵩(曹操的父亲)继承。
历史上即使太监权倾朝野,左右朝政,甚至杀了皇帝,另立新主,也米有越过那条线,称帝。原因有很多。一个是自身状况,继承人问题,二是得不到天下的认同,没有武力支持。能善始善终的太监很少。
即使明朝太监专政严重,刘瑾,人称“立皇帝”,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被凌迟处死。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曾经也是把握朝政,最后自杀。
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称帝的。
hi,我是小妞,一个喜欢历史的农村妞。动动手,关注点赞呦。
三个。
曹腾,祖籍沛县,西汉开国元勋曹参之后(《三国志》所记)。
东汉末年,从汉安帝到汉灵帝,共六位皇帝,无一人长寿。寿命最长的汉桓帝35岁病逝,寿命最短的汉冲帝两岁夭亡。皇帝幼龄即位,政权由外戚把持;皇帝又利用身边的太监争夺权力。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太监与外戚权势极大。曹腾就是这么一个大太监。
汉顺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曹腾侍奉太子读书。汉顺帝即位后曹腾就升了官,任中常侍。之后,汉冲帝夭折,汉质帝被大将军梁冀毒死,曹腾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费亭侯(关羽也是个亭侯)。曹腾收养了一个儿子,名为曹嵩。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爵位。曹嵩生下一子,名叫曹操。
曹操乱世枭雄,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曹丕向上追尊三代,曹腾追尊为高皇帝,曹嵩追尊为太皇帝,曹操追尊为武皇帝。
刘鋹(chǎng),原名刘继兴,南汉最后一名君主。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统治地区为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唐朝末期,节度使割据,刘隐为清海(不是青海)节度使。朱温灭唐后,封刘隐为南海王。刘隐死后,他的弟弟刘䶮在广州称帝,建立南汉。
刘鋹不信任大臣,只信任太监。他认为,大臣们有家室,会想着家庭子孙,不会尽忠;只有太监无牵无挂,可以忠于自己。所以,为了得到提拔,臣属们纷纷自宫,太监总数一度达到两万。
举国官僚皆太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把这个太监官僚的总头目刘鋹称作“太监皇帝”应无问题。
太监做皇帝,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史就是一部宦官史,加上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的寺人,中国阉宦存在的历史近三千年、甚至更久!而在这三千年里,没有一个宦官成为皇帝,哪怕是晚唐时期肆意废立、杀戮皇帝的权宦们,也没有一个能够改朝换代成为皇帝的!原因很简单,宦官是自古就是异类,贵族阶层鄙视、士大夫阶层鄙视、百姓也鄙视,宦官改朝换代先天不足!
权宦们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而不是人心所向,即便是低眉折腰谄媚他们的那些人,实际上很多内心也是看不起他们的。没有了手中的权力,宦官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物”。除此之外,宦官没有生育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少量成年后阉割的宦官,绝大多数宦官是没有子女的,而这些成年后阉割的宦官当中,能够走上权力巅峰的又微乎其微。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宦官而言,即便改朝换代、自己当了皇帝,皇位也到不了自己后人手中,而“篡位”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为他人做嫁衣,得不偿失,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这么做。
中国古代,宦官封侯、甚至封王者不乏其人。“蔡侯纸”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发明者蔡伦就是宦官封侯的典型事例。唐朝的权宦李辅国、北宋的权宦童贯甚至还曾经被封为郡王。但是,宦官当皇帝,没有!绝对没有!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魏武帝曹孟德的祖父曹腾。当然,并不是亲祖父,曹腾一个宦官是不可能有亲儿子的,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过继嗣子。即便是这个唯一的特例,也并不是生前改朝换代成为皇帝的宦官。而是因为后来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受汉禅魏后,由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追尊的高皇帝。曹腾生前仅仅是汉王朝(东汉)的费亭侯,最高职位也不过就是宦官中的大长秋加特进。但是,千万不要小看曹腾的这个皇帝名号,曹腾可是中国两千余年皇朝史上宦官出身的、唯一合法的正统皇帝,也是中国三千年宦官史上唯一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正统皇帝称号宦官。除此之外,别无他人!仅此一点,曹腾就足以傲视群宦了。
中国古代的太监们退休之后如何养老
往近了说,明清时期的太监退休,没有具体年龄规定,属于“不分年岁,俱令致仕”的范畴,就是到老了,自己可以主动提出来退休出宫,或者老体或患病不能当差了,也会被送出宫,不能赖着不走,出宫后的去处,可自行安排,可回老家,有些在宫里混得好的置办有产业,实在没去处,也有官方划好的太监敬老院,连坟地都圈好了。
图为晚清当差的太监。
太监基本都是苦出身,在宫里大半辈子当差,有混得好的有差得差的,一般年轻时都会为老来做准备,老家有亲属的退休后自然是回老家颐养天年,像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在宫外都置办众多产业,出宫后自然不用为养老发愁,有些太监年轻时会供养寺庙,到老时在寺庙有个栖身住所,而更多的太监年老后无去处,身上又没多少积蓄的,就去官方许可的的太监集中地去养老,比如中关村、八宝山等地。
图为民国时期,八宝山南麓群居的太监们。
太监也叫“中官”,这是今天中关村名字的由来,明清时就是太监村,太监们在这里建房屋寺庙,久而久之成了退休太监的主要去处,在宫里年轻的太监会供养太监村,给这些年老的太监送终,等自己老了又有年轻的太监来照顾他们,这样周而复始,但如果没有供养过太监村的太监,到年老后是没资格住进太监村的,太监村甚至有名为养老义会的组织,由明朝流传下来的。民国时期在八宝山还有太监的寺庙、农田、菜园子,后来才被征用为八宝山公墓。
位于南京的太监养老义会碑。
如今的北京恩济庄,已是众多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圈,而在清朝时恩济庄是太监死后埋骨之地,当年雍正皇帝御赐的太监茔地,清朝的太监、宫女很多都归葬这里,李莲英的坟地也在此,有部门曾普查统计,恩济庄埋太监近3000个,现存墓碑近400块,除恩济庄外,还有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供职的太监,死后埋在槐树居。
图为恩济庄的关帝庙,也是乾隆敕建的,以关帝庙护佑,能让太监们感恩报恩。
而满清最后一批太监,1923年被溥仪下令驱散出禁城,当时共驱逐700多人,有人回了原籍老家,有人住进寺庙,有人住进太监村,还剩下300多人因种种原因无去处的,安置在地安门内大街雁翅楼,该楼以前是内务府的一处办公地,安置的太监在廊下生火做饭,军警怕他们引起火灾,不让他们继续住下去,屡次被驱赶,有的衣衫褴褛,有的在京城沿街乞讨,景象极为凄惨。
中国太监起于哪个朝代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位奇葩的假太监。
在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名叫嫪毐人。那个时候嬴政还没有统一六国,只是一个秦王。由于自己年纪比较小,所以朝中事项的权利都在相国吕不韦和太后手里。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野心,就想尽办法讨好太后。他知道太后长时间呆在后宫比较寂寞,就把一个假太监嫪毐送给了太后。嫪毐也比较争气,凭着自己天生能举起车轮的强大驴货,深得太后的喜爱。时间久了长期居住在深宫的太后竟然还为他生下两个儿子。仗着太后对自己的宠爱,嫪毐也越来越猖狂起来。在一次聚会上,嫪毐不知天高地厚地说自己竟然和秦王嬴政是亲兄弟。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秦王非常生气,,后来经过暗访、调查后发现嫪毐竟然真是一位假太监,还和自己的母亲生了两个孩子,这样的事情秦王如何能够容忍,嫪毐是必死无疑。然而嫪毐在知道自己的事情被发现后,没有逃走反而决定孤注一掷,召集自己的手下围攻咸阳,想要杀掉嬴政篡位。很快他的叛乱就被平息了。被捕后,秦王直接下令将嫪毐五马分尸,而他的两个孩子也被活活摔死。
太监(宦官)起源于先秦时期,但是阉割宦官的鼻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奸臣竖刁,竖刁负责掌管齐国的内侍和宫女戒令,为了向齐桓公表示忠心,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从东汉时期开始所有的宦官都是由没有生殖功能的男性担任。而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电视剧
可能是因为今年年会要演太监吧,所以就稀里糊涂的在电影推荐里点开了这部《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记得小时候只看过最后一个片段,就是莫少聪饰演的来喜在火车站脱裤子验明正身那一段。当时年幼的我觉得这个人好奇怪,也不怕羞。直到今天把这部电影看完才明白,这一举动的核心意思是两个字:“牺牲”。
历史上的太监命运如何
太监即宦官,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太监及其太监制度也贯穿着封建王朝的始终,其为服务帝王家所用,这一群体数量之大,在其使命完结之后,他们最终命运又如何呢? 第一种我们暂且称之为还未开始就结束型。在古代医疗技术的相对落后和卫生条件低下的情况之下,因大出血、感染而殒命的小孩不计其数。家庭以为将孩子送进宫可以换得他们生存环境的稍许改善,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处理不得当,导致疾病危及生命,侍奉生涯还未开始,这部分人就被淘汰了。
古时太监净身当然,也不乏在宦官生涯中过活的风生水起的人,这部分人通常归宿较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过“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替国家工作得很好的宦官”,如被处以宫刑但仍创造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司马迁,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郑和,他们可以说是宦官中的佼佼者。以这一类人为代表的太监(并不是指这两个人),通常身居高位,有钱有权,多半在外面收了养子,养子有点良心,便会来接宫中退休的老父亲回家;再者,有些太监会在宫外置办私宅,如清末的小德张、李莲英等在宫外都有自己的私人住所,年老退休之后就回到自己的住宅颐养天年。部分有了子女之后再入宫为宦官的人,最后自然而然就是回到子女身边。有亲人的陪伴,晚年生活通常不至于太惨淡,这部分人的结局一般不会太差。
晚清 李莲英而对于那些早年没有子女,一直侍奉宫廷始终的人,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另有安排。为彰显人文关怀,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行业工会,安排这些年老太监的晚年归宿,场所多为寺庙、祠等地。清朝就有一个褒忠护国祠,专门收留太监。虽然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可是过习惯了宫内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的生活,现在身体上的自由恢复了,无须再和宫内生活那样操劳和提心吊胆,他们反而不适应了。身体上的残疾,难免遭受非议和歧视,没有亲人朋友的陪伴,情感的匮乏,精神上的折磨也由之产生。在此情境之下,许多太监也就自暴自弃,在自我迷离中凄凉的度过自己最后的晚年生活。
褒忠护国祠参考文献:
金永华:《闲话太监》袁闾琨:《太监简说》太监是皇帝的家奴,皇帝可以随意处死。小太监如果没能成为大太监他们的结局不是被打死就是孤独终老。而大太监有些会得到善终,有些则被处死。
善终的太监 怀恩
怀恩是明代的一个好太监明孝宗幼年时得到他设法保护才得以长大。除此以外明宪宗时朝中有些正直的大臣因为劝谏而得罪皇帝多亏他多方维护才免于一死。最后他因为积劳成疾在弘治元年病逝,死后孝宗为他立祠堂纪念。
被处死的太监 刘瑾
刘瑾是明武宗时期的太监,飞扬跋扈。当时人称站皇帝,他甚至代替皇帝处理政务最后导致朝政混乱。野心膨胀的他居然想要谋反,他被告发后家里搜出许多金银珠宝,还有玉带,玉玺等物品。最后被判凌迟处死。